隨著電子商務和物流行業(yè)的崛起,自動化器械引入和升級都成為該領域的重要事實。資方斥巨資打造自動化體系,試圖用技術搶占商業(yè)市常管理者往往對外宣稱:機械化轉型是一件多方共贏的事情,工人可以更快配送,工作更輕松;消費者也可以更快收到包裹。
可是,事實上真的是這樣的嗎?
9月29日,美國深度調查媒體《揭露真相》(Reveal: from The Center for Investigative Reporting)發(fā)布了一篇關于亞馬遜貨艙工人工傷情況的深度報道。該報道曝光了一份亞馬遜公司內部工傷記錄,涵蓋2016年到2019年全美150個亞馬遜倉庫的每周工傷數據。
依據該媒體整理的對照表格,亞馬遜多個貨倉近四年工傷比率攀升。例如,位于Dupont的大件貨倉2016年工傷率17.3%,后2019年提升為25%;該倉嚴重工傷的情況直接翻倍,從2016年的11.7%增長為22.4%。另外,使用自動化器械的貨倉工傷率明顯高于一般貨倉。工傷率超過15%的貨倉大多為自動化器械貨倉。
這篇報道指出,近年來亞馬遜工傷連續(xù)飆升與貨艙引入自動化機械有關。機器在工作場所中的運用,并沒有像人們想象的那樣解放工人,反而加強了工作強度,制造了更嚴重的剝削,工人工傷情況比以往更慘重。
更高強度的工作,
更嚴重的工傷
機器確實大大提高了亞馬遜貨艙打包速度,但隨之調整的是工作指標和工作強度。工人不再需要來回走動去取貨,但現(xiàn)在,卻被困在一個固定的工作崗位上,每天需要重復相同的動作10個小時以上。重復性勞動更容易導致疲累。減少走動,看似是更方便了,事實上卻加大勞動強度。另一方面,投入自動化機器之后,工人工作指標成倍增長。以小物件的貨艙為例,投入自動化機器之前,工人需要每小時打包100個貨物,而現(xiàn)在則是每個小時400個,任務指標足足翻了四倍。
任務指標飆升,不斷迫使工人跟上機器的速度。報道中,工人不斷強調:“機器實在是太快了”。諷刺的是,機器會自動記錄工人的工作速度,那些不能完成指標的工人將會被開除。如此看來,機器本身并不如人們所想象的那樣,為勞動者提供便利,而是資本為了攫取更多的利潤,試圖將工人打造為機器人?上攵瑱C器人進入服務業(yè)領域,工人將更加輕而易舉被替代。只不過,如今,工人的競爭對手將不再是身邊的工友們,而是永遠不知疲倦、永遠不會受傷的機器人。
機械化與非機械化貨倉工傷比例對比圖
機器并沒有將工人從噩夢般的亞馬遜會員日(PrimeDay)中解救出來,僅僅兩天就有超過100萬筆交易,工人被要求強制性加班,工作時長為12小時或者更長。2019年亞馬遜會員日交易額達到45億美金,當天就有400名工人嚴重受工傷。工作速度和強度的增加都會直接提升工傷概率。報道引用美國聯(lián)邦職業(yè)安全和健康管理局(OSHA)工作人員凱瑟琳費根(Kathleen Fagan)的調查結果:為了配合高速運轉的機器,工人不得不用各種方式加快速度,身體肌肉根本沒有空隙休息,工作速度增加身體和精神壓力,更容易導致疲憊和工傷。
所有的工傷數據都來自亞馬遜公司內部,管理者對工傷事實心知肚明。解決工傷問題的關鍵途徑在于降低工作速度和工作強度,但是管理層卻不置可否。相反,他們再三向公眾宣稱機械化能夠減輕工人工作的壓力,另一方面,則不擇手段抹除工傷記錄以應付監(jiān)管部門核查,糊弄公眾。讓人憤怒的是,為了不留下工傷記錄,亞馬遜公司內部診所沒有及時將需要救助的工人轉移到公共醫(yī)院,而是將受傷的工人送回工作崗位,導致很多員工延遲就醫(yī);或者,公司為嚴重受傷的工人換崗,換到那些即使受傷依舊能工作的崗位。據調查,公司內部診所醫(yī)生甚至被要求只提供一些簡單的藥物與醫(yī)療處理,這樣就可以不被記錄為工傷。
若沒有行動爭取,
對工作的壓迫和控制只會更嚴重
亞馬遜當然不是個例。自動化機器的運用早已從制造業(yè)擴展到服務業(yè),中國也不例外。這波浪潮來得比我們想象的要快得多。疫情對安全距離的要求,使得“無接觸服務”的需求更為迫切;另外,削減勞動力成本又是行業(yè)復蘇采取的重要方式。這些因素,間接加速了服務行業(yè)推進自動化的進程,試圖提高生產效率。
據新華網報道,現(xiàn)中國服務機器人市場已占全球市場1/4以上。勞動密集型服務業(yè)(例如,零售、安保、快遞物流)首當其沖。天眼查專業(yè)版數據顯示,超過30%的使用機器人的企業(yè)屬于批發(fā)和零售行業(yè)。
快遞行業(yè)自動化分揀
源自:經濟日報
據《2020年中國智能分揀行業(yè)研究報告》,中國快遞和電商行業(yè)已經取代工程機械、汽車等傳統(tǒng)行業(yè),成為物流裝備自動化需求增速最快的行業(yè)。具體而言,電商行業(yè)側重倉配一體自動化,涉及出入庫、揀癬打包等全流程;而快遞行業(yè)則追求分揀操作的自動化,更簡單,因而應用將更加迅速。報告預測,未來幾年快遞行業(yè)自動化投入將維持在數十億左右。2020年雙十一快遞公司使用的自動化流水線總長度達到6000公里,比去年同期增長1000公里。
媒體和大眾輿論大多從歷史進步論的角度宣揚自動化與人工智能帶來的積極變革,認為這勢必優(yōu)化生產效率。提及技術升級,“進步”、“發(fā)展”、”高效”這樣的詞匯常常形影相隨。例如,近期雙十一的報道中,物流行業(yè)的自動化備受矚目。技術革新被認為是各大快遞公司解決包裹擁堵狀況的重要方式。驚人的交易數據、空前的消費盛況和自動化物流都在不斷彰顯越來越快速、便捷的現(xiàn)代生活。
源自BBC中文網
如果說,技術升級會帶來生產效率的提升,那么對于工人,技術升級可能意味著什么?
亞馬遜所發(fā)生的殘酷事實呈現(xiàn)了機器如何被用來加重對工人的剝削。香港大學社會學系學者黃瑜調研中國珠三角近10年來“機器換人”熱潮所帶來的變化。她認為機器將會削弱工人對工作本身的控制。盡管她關注的是制造業(yè)領域的技術升級,但她的觀察與亞馬遜工傷報告的啟示有相通之處。
技術升級之后,生產的速度不再由工人熟練程度決定,而是根據機器的速度來預測,也就是說,工人反過來成為配合機器的工具;另外,原本,技術工很難被替代,所以對工作待遇、工作安排有更多的決定權,現(xiàn)在卻更容易被替代。也就是說,工人在工作場域中的議價權將會被嚴重削弱。人機配合階段,在機械的輔助下,人工勞動會越來越被簡化為誰都可以上手的步驟,工人將更輕而易舉地被替代;而當完全可以取代人工的智能機器人出現(xiàn),大批工人的工作機會將永久失去。
可以說,在資方控制生產管理權和分配權之下,機器很難真正解放工人,工人只會被迫不斷地與機器競賽。黃瑜在對歐洲工人應對技術升級的歷史進行梳理中發(fā)現(xiàn),如果工人在技術革命中不進行抗爭,不在生產領域內部奪回生產管理控制權,那么工人很難享受自動化所帶來的紅利。
亞馬遜工傷數據揭示了這樣的事實:技術被運用來建立更嚴密的工作監(jiān)督和剝削體系,反而加深勞動者的困境。這一困境,不僅僅只是亞馬遜工人面臨的。美國工人媒體《勞工筆記》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莫迪(Moody) 在一本講述亞馬遜商業(yè)帝國殘酷剝削體系的論著《包郵的代價:全球經濟中的亞馬遜》(The Cost of Free Shipping: Amazon in the Global Economy)中提醒我們,亞馬遜,這個全球零售行業(yè)的巨頭,建立的這個高度監(jiān)控生產效率和管控工人的體系,正在被各個行業(yè)所效仿、以各種方式向經濟和生產生活的每個領域蔓延:“在那里,條件更加惡劣,生活更加艱難”。
是時候停止對科技進步抱有過分幻想了,事實證明,我們不能將改變工作壓迫的希望寄托于科技進步。如果我們沒有反思工作場域中無處不在的控制和剝削,如果我們不努力嘗試對抗這個不合理的權力體制,那么機器這個被掌握在資方手中的工具,只會讓工作場域的壓迫來得更加隱秘、更加可怖。
參考資料
1. How Amazon hid its safety crisis:
https://www.revealnews.org/article/how-amazon-hid-its-safety-crisis/
2. 黃瑜:“無人工廠”也是“無聲工廠”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389810
3. Book Review: The Cost of Free Shipping: Amazon in the Global Economy
https://labornotes.org/2020/09/book-review-cost-free-shipping-amazon-global-economy
4. 2020年中國智能分揀行業(yè)研究報
http://www.gkong.com/item/news/2020/08/101247.Html